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开放建厂担忧无(第二更)

    “不知此番能否占住整个黄河流域。”李隆基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回来。</p>

    饭后溜达着消食,和李易畅想吐蕃的事情。</p>

    其实是李隆基在畅想,李易没。</p>

    “扎陵湖和鄂陵湖是那边最大的淡水湖,吐蕃失去两个湖泊,还将失去更多的土地。”</p>

    李易提到湖泊的重要性,吐蕃会拼命。</p>

    现在吐蕃的兵许多为听命于吐蕃作战的部落,战斗意志不行。</p>

    吐蕃自己的部队,还是很能打的。</p>

    旧唐书有记载:‘围棋陆博,吹蠡鸣鼓为戏,弓剑不离身。</p>

    重壮贱老,母拜于子,子倨于父,出入皆少者在前,老者居其后。</p>

    军令严肃,每战,前队皆死,后队方进。重兵死,恶病终。累代战没,以为甲门。</p>

    临阵败北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稠人广众,必以徇焉,其俗耻之,以为次死。’</p>

    说吐蕃人喜欢下带格子的棋,蠡是指法螺,吹法螺和敲鼓玩。</p>

    壮年为重,老年人就是低下,母亲地位没有儿子高,儿子在父亲面前傲慢。</p>

    走路的时候都是年轻的人在前面,年老的在后面。</p>

    打仗的时候前面的都死没了,后面的才前进,战死的为重,讨厌病死的,每一代人都有战死的,这个人家就是甲门。</p>

    接着就是对战败者的羞辱,那种方式仅次于死。</p>

    这才是吐蕃正经的兵,谁武力强,谁敢拼杀,谁获得尊重。</p>

    黄河源头两个淡水湖如果被大唐占上,他们会答应?</p>

    李隆基停下脚步:“郭知运会如何应对?”</p>

    “看战况,战况对大唐有利,他应该要去占,然后指望后面的武器运输。”</p>

    李易猜测着说,换成他,他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p>

    需要防守的面积太大,吐蕃那里出兵快。</p>

    在没有坚城可守的情况下,军寨作用小。</p>

    但只要有足够多的窜天猴和炸药包,吐蕃军队就找不到好办法。</p>

    李隆基重新迈步:“游射,拼骑兵。”</p>

    他想到吐蕃人会使用什么方式来应对,把骑兵分散开,不结阵在一起。</p>

    等风向为上风头时,远远地向军寨放箭,包括投石车。</p>

    用窜天猴去炸投石车,看谁能支撑住,投石车是钱,窜天猴也是钱。</p>

    不过炸药包好用,炸药包当地雷用,埋下管子,埋到寨子外面。</p>

    看敌人的骑兵奔跑规律,找准时机点燃。</p>

    “还有夜战,咱们的热气球我不可能都给夜视仪。放火把在外面,需要整夜燃烧。多准备果干和胡萝卜、辣椒面。”</p>

    李易补充,他是吐蕃一方的人,白天打不过大唐斥候,晚上袭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p>

    晚上可以强袭军寨,一个军寨不可能放很多人,集中优势兵力,趁天黑就打一个寨子。</p>

    己方伤亡大,至少能把寨子给打下来。</p>

    不拼会被大唐蚕食没,拼还有机会。</p>

    甚至是派一些兵去打寨子,一些兵去杀黄河沿岸和两个湖边草地上放牧的人与牲畜。</p>

    那里又不是山海关,无险可守。</p>

    从后面调兵,一个湖海拔四千二百七十多米,一个湖海拔四千二百九十多米。</p>

    后面的兵不在高原地区生活,会有多少非战斗减员?</p>

    平时可能后面体质好的士兵可以承受,打起来需要更多的氧气支撑,没跑多少步,自己先倒了。</p>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那时的国家面对不喜欢建厕所的国家时能派的兵少的原因。</p>

    尤其是最开始那场战争,当地的少数民族还没有完全融入到祖国大家庭中。</p>

    不像后来,守在那里的多数是少数民族,其他的兵,必须先能适应高原气候。</p>

    如平均海拔超过四千米的瓦罕走廊,守着的国家军队敢说不放一个出去,不放一个进来。</p>

    那是因为人家是塔吉克族,高原民族。</p>

    那里稍微有点灾害,中央都会着急,必须帮忙,指望人家守边关呢。</p>

    要是高原反应真那么容易克服,又何必在太白山上练兵?</p>

    旅游的运动量和战斗的运动量不一样,去布达拉宫旅游行,在那里跑个五千米试试。</p>

    李隆基表情凝重:“运水泥,不,在当地建窑,派羽林飞骑看守。暂时不跟他们交换牲畜,只换大唐百姓。”</p>

    “可,叫他们去烧水泥,原料配比不让他们知道。</p>

    原料运输和装炉的时候把他们赶到别处呆着,等烧的时候再让他们回来。</p>

    其实知道了也没用,他们不知道哪里有煤,等我们把一些地方占下来,我指出位置。</p>

    有一个地方的煤呀,看着像小山,把地皮挖开,煤就哗啦哗啦往下淌。”</p>

    李易觉得自己想多了,告诉吐蕃怎么烧水泥,吐蕃拿什么烧?</p>

    木头?干草?牛粪?</p>

    即便不惜耗费大量木柴硬烧,又能烧出来多少水泥?有那工夫不如直接像修布达拉宫一样拿现成的材料。</p>

    听李易说,李隆基突然想开了:“对,别人没有煤,他们种地都种不好,冶炼工艺不行,会烧水泥?”</p>

    他露出笑容:“易弟,放开水泥厂,到各地去建,别人愿意学就学,至少咱大唐百姓先用着。”</p>

    “如此的话,四千缗的蜂蜜我可以拿,不,我要价两万缗的蜂蜜。”</p>

    李易瞬间想到了倭国,水泥厂多建,保密必然不可能。</p>

    自己不在乎四千缗,所有看管水泥厂的人一样不在乎?</p>

    不如两万缗给个见面的机会,之后带领倭国人参观水泥厂,参观费用……</p>

    没有水泥的时候,倭国一样有城堡。</p>

    没有水泥,万里长城难道就不修?</p>

    李隆基看看李易,拍拍李易的肩膀:“有你在,咱大唐不吃亏。”</p>

    李隆基实在是想不通,说着吐蕃的事情,李易是怎么想到了赚倭国的钱。</p>

    ……</p>

    倭国的使臣们始终在等,等李易见他们。</p>

    只是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李易似乎不在乎四千缗的蜂蜜。</p>

    “是不是没有人帮忙传信?”下道真备开始怀疑,怀疑鸿胪寺的人没去找李易。</p>

    “钱给少了?”高树纯一郎跟着说。</p>

    “一百缗还少?”藤原马养认为按照大唐长安现在的货币购买力,一百缗很多了。</p>

    “找他吃顿饭。”阿倍仲麻吕给出最直接的办法,吃饭的时候再旁敲侧击地问一问。</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