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5章军政分离

    周延儒是内阁首辅,品阶不高,但毕竟是皇帝的秘书,而且是秘书长,是在六部之上的。

    王永光是吏部尚书,实际的百官之首,权力非常大。

    这俩若是勾搭在一起了,你猜会发生什么?

    挑战皇权?

    挑战皇权倒不至于,明朝的这种权力设计,已经不会出现权臣了。

    但是肯定会大肆发展自己的人,他们俩联合起来,什么韩爌、钱龙锡、这些人都得靠边站了。

    要是下面大部分都是他们的人,就极其容易出现欺上瞒下,甚至走偏。

    考成法就是加强内阁的权力,相对分割吏部的权力。

    大明朝有很多很多问题。

    例如人心涣散,大环境下相互信任感极差。

    例如朝廷的行政管理崩坏。

    皇帝手中的确有权不假,但这种权力却因为行政崩坏而导致无法有效延伸到各地。

    那现在就要好好规范行政管理的过程,形成一套紧密的管理流程。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抓进度。

    凡是各个部门都要领任务,领了任务执行的时候都要有记录,而且对同样的事情,内阁、六科和六部还要有三分记录,每个季度三分记录之间做对比。

    有对比才能知道执行的问题所在。

    过程执行哪里有问题,就改哪里,改不了的官员就滚蛋。

    这也是张居正很牛逼的一个地方。

    张居正这种人要是搁在21世纪,分分钟就是治世能臣,放在民间,也必然是大公司的总裁级别的人物。

    为什么之前不这样?

    要知道,张晨已经穿越过来第三年。

    因为之前新军没有底气啊。

    凡事都有轻重缓急。

    之前最重要的是新军,皇帝还有一批自己的新军,才有底气对行政上的事情开始下狠手。

    之前砍的那些人,不过都是小虾米或者局面的治疗而已。

    新设立的衙门,也不过是局面的治疗而已。

    直到这一次,打了胜仗回来,新军的军威大涨,才重点强调考成法,真正开始对行政体系整顿。

    就先对京官的执行进行整改,只有京官的执行力抓起来了,才能由京官分散到两京十三省。

    节奏就是这么个节奏。

    周延儒趁着自己现在拿了更大的权,说道:“陛下,此次新军大胜,臣以为当重点赏赐孙大人。”

    其他大臣一听就知道周延儒是要拉拢孙承宗了。

    此时天雄军立了大功,而天雄军的军政归枢密院管,孙承宗的声望自然又恢复到天启年间在辽东督师的时候了。

    那时候,孙老头提出辽人守辽土的策略,建立关宁锦防线,是有收复失地之功的。

    同时,他又是帝师,当时魏忠贤掌权,唯一不敢动的两个,一个孙老头,一个袁可立。

    有这样的威望,被周延儒拉拢过来,接下来周延儒基本上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了。

    说不定就是下个严嵩。

    韩爌和钱龙锡等人心中暗叫不妙。

    他们已经料定此次大凌河之战胜利后,朝堂的局势会发生变化,但没想到局势居然是朝周延儒靠拢的。

    看来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很喜欢周延儒啊。

    看来咱们这位皇帝陛下对那些能猜中他心思的人很有好感啊。

    周延儒最擅长就是这一点。

    到这个时候,都有不少官员打定主意,今晚得派人去周延儒府上送礼了。

    就在大臣们心思各异的时候,皇帝淡淡道:“朕会奖励枢密院,也会犒赏得胜的三军将士,军政之事周阁老就不必多心了。”

    周延儒心头微微一颤。

    陛下,您是不是搞错了,臣是内阁首辅,过问军政也很合理啊。

    周延儒一时间竟然没有反应过来。

    皇帝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其他人也都疑惑起来。

    崇祯道:“孙爱卿。”

    孙承宗出列:“臣在。”

    “以后军政之事,枢密院写票拟,直接交给司礼监。”

    “臣领旨。”

    皇帝此话一出,几乎所有人都震惊了。

    这是将枢密院从行政中彻底切割出来了!

    也就是说,内阁是无权干涉枢密院了。

    “此次天雄军立了大功,枢密院尽快统计军功和伤亡,奖赏与抚恤要尽快发下去。”

    “是。”

    “辽东军伤亡较多,辽东军依然还是由兵部来处理军政之事。”

    王洽道:“臣领旨。”

    皇帝又道:“大凌河城守住了,诸位以后不必再争论是否要修大凌河城了,以后军政、边事,就全部移交到枢密院和兵部,行政官员勿要再言边事,否则便是越权,以僭越之罪论处。”

    大臣们大惊:“陛下,这……”

    韩爌出列道:“陛下,那廷议之事呢,廷议是否能讨论边事?”

    “不准。”

    为什么要这样来?

    当然是各司其职。

    丫的行政官员不好好处理行政,不想着改善民生,发展经济,整天围着边疆的战事打转,这是成何体统。

    这帮家伙真的是关心边事么?

    不过是打嘴炮而已,前线战局瞬息万变,最忌讳的就是后面的大放厥词。

    皇帝便大袖一甩:“无事退朝。”

    说完,便先离开。

    回了乾清宫后,皇帝单独召见了孙承宗。

    崇祯将吴三桂的告发,以及吴三凤的笔录给了孙承宗。

    孙承宗看完,面色大惊:“陛下,这……”

    “吴襄已经押金入京,你认为当如何处置?”

    “这是杀头的重罪,只是臣担心杀头之后,会激起辽东军的不满,影响前线士气。”

    “朕已经犒赏了祖大寿,并且很快会接他的母亲和家人来北京。”崇祯说道,“只是朕心中有一点要跟你说。”

    “请陛下明示。”

    “当年辽人守辽土的策略是你提出来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此策并无问题,但此一时彼一时。”

    “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屠杀汉民,惹得天怒人怨,但皇太极继位后,一改努尔哈赤的作风,在辽东推行改制,重用汉人,缓和汉人与建奴之间的冲突,不少汉人被提拔。”

    “此次吴襄动了恻隐之心,便是因为他们知道皇太极优待大明投降过去的人。”

    “兵家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所以,朕以为,辽人守辽土策略,当改一改了。”

    孙承宗没想到皇帝会说出这番言论来。

    按照此时的情形来看,确实应该改一改了。

    “所以,朕并未召回卢象升,而是让他守锦州。”

    “陛下圣明,老臣以为当如此。”

    “好,既然你也赞同,就有枢密院起草,朕来批阅。”

    “臣领旨。”

    九月十五,草原,归化城。

    顺义王卜失兔正在王宫里喝着美酒,欣赏着美女的歌舞。

    外面有人来报:“报,城外有人自称是明朝使者,要求见台吉。”

    卜失兔疑惑起来,明朝使者?

    这明朝使者已经很久不来草原,怎么突然来草原了?

    卜失兔的儿子俄木布说道:“阿布,我听从东边过来的商人说,喀喇沁部和明朝打了一仗,明朝应该是来找我们借兵的。”

    卜失兔大笑:“借兵?明军一群酒囊饭袋,还想让老子借兵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