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三十七章:平辽之策

    两个月以后,赵云率军来到了上次击败公孙度的小凌河南岸五十里的位置。斥候四出,侦察小凌河北岸的情况,同时击杀小凌河南岸的公孙度的斥候。

    公孙度早就得到了消息,率领军队就堵在小凌河北岸,看来他是打定主意,在哪里跌倒就要在那里爬起了。

    五月,炎热的夏天,从海上吹来的潮湿空气带来了丰沛的雨水,小凌河比去年冬天宽阔了一倍有余,河流也变得湍急浑浊。河水两岸泥泞难走,要想过河,无船不行。

    赵云召集徐晃,张燕,李通和司马懿商量对策,他先介绍了一下斥候侦察到的情况,然后问道:“徐将军,张将军,李将军,司马军师,我们如何才能过河?说说你们有何建议。”作为主帅,最重要的就是听取下属的建议,然后从中找出自己认为可行的计策推动实施。如果下属的建议都不合心意,再说出自己的看法。乃至一言堂。

    “去年咱们堵住上游用大水冲走了他三万人马,我想这一次,他一定也在上游筑坝蓄水,等着我们过河的时候决堤放水,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移居高处,提前决堤放水。”徐晃建议到。

    “已经被水淹过一次了,公孙度不会不妨,如果决堤放水,不管是否能够淹到他,我们前进的道路都被堵住了。”赵云说到。

    “所以绝对不能决堤放水对。”张燕说到。“属下请令率部去小凌河上游夺回被公孙度控制的大坝。”

    决堤放水和抢夺大坝可不是一个概念。搞破坏总比守护要容易的多。

    “司马军师有何建议?”赵云问道。

    “根据斥候回报,对面的公孙度军营范围很大,估算兵力不下五万,但实际上顶多有三万人。按照郭先生的判断,公孙度顶多还有四万多人马,他的老巢襄平至少要留下五千人马防守;前两年他不断地东征高句丽,那里至少也要留下五千人防止敌人反扑;小凌河上游筑坝的地方,至少也要留下一千人;从襄平到小凌河之间也要有至少五千人保证粮道畅通。

    我军有七万人,而且有一万水军和上千条船,我的建议是我们分兵三路,一路向西,寻找小凌河上游公孙度筑坝的地方,能夺过来就夺过了,不能夺过来,也要尽量阻止敌军决堤,这一路在明处,更大的作用是吸引公孙度的注意,让他以为我们要渡河。

    第二路乘船,走海路,绕过公孙度,在辽河东岸登陆,直攻襄平。

    第三路在这里摆出渡河的样子,摆开决战小凌河的态势,防止他回援襄平。”

    “司马军师此计甚妙,可以让我们轻松获胜,但是如若我们拿下了襄平,小凌河对岸的公孙度一定会选择逃跑,我们的目的是消灭公孙度。而不是让他跑了,虽然赢了,但是却留下了后患。”赵云说到。

    “上万士兵走几百里海路是否安全?士兵们会不会晕船?上岸以后还有多少战斗力。这些也要考虑一下。”李通建议到。

    “这个。。属下惭愧,思考不周,还请将军责罚。”司马懿惭愧的说到,第一次行军打仗,他确实没有经验,考虑不周也是正常的。

    “责罚倒也不必,司马军师的建议倒是给我开了一个思路。我们依然分兵三路,张将军率兵向西尽量保证小凌河不决堤;我率领骑兵继续前进吸引公孙度;徐将军率军乘船绕过小凌河的入海口在东岸登陆,做出截断公孙度粮道的态势。

    公孙度只能率军后撤,然后我们衔尾追击,把他赶进襄平城,然后围住城池,瓮中捉鳖。”

    “加上李通将军的水军,我们才有八万人,围攻有差不多五万人的城池,兵力不够啊,如果敌人击中兵力突围,我们根本就拦不住。”张燕担忧的说到。

    “如果公孙度能够回到襄平,他一定不会突围的,四万人据城而守,足以挡住八万人的进攻。”赵云说到。

    “然后我们就要在攻城期间找机会一口口的将公孙度的守城部队吃掉,最后再对公孙度或擒或杀。对,将军。”司马懿接着说道。

    “对,就是这样。此次出征一定要全功。不能留下尾巴。”赵云斩钉截铁的说到。

    “自当如此。”徐晃赞同的说道。

    “各位还有何异议?”赵云问道。

    “谨遵将军将令。”

    “开始行动。”

    “诺!”

    只是为了保证小凌河不决堤,张燕带领三千弓弩手出发了,现在的小凌河比冬天时宽了一倍也不过才一百米,强弓、硬弩足以覆盖北岸掘堤的敌人。

    徐晃率领本部两万步兵挤上那一千条船向东驶去,他们一路上消耗了很多的粮食,这次离岸又卸下了一批粮食给赵云,所以才能空出足够的位置装载两万士兵。

    赵云和司马懿打着七万人的旗号,继续浩浩荡荡的向小凌河赶去。

    一天以后公孙度终于等来了汉军,他立即派出信使下挑战书:“我愿退后十里,给尔等让出河滩。尔等可敢过河与我决一死战!”

    “你回去告诉公孙度,让他洗干净脖子等着我军的战刀。”赵云冷冷的说道,虽然现在还没有想到渡河的办法,但是气势上不能输。

    使者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他只是一个传话筒,安安分分的做好本职工作即可。

    张燕走陆路要比徐晃快,而且他是轻装前进的,第二天他也赶到了小凌河上游-普陀山。

    普陀山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水潭-锦凌湖,小凌河就是锦凌湖在普陀山南面冲开了一个缺口,一路向东流入黄海形成的。

    缺口两侧是被河水冲刷了无数年的岩石,百十丈方大小的一整块石头,经过千锤百炼,坚硬无比。北侧的缺口处的石头已经被公孙度的士兵凿下去了三丈大小的一块,剩下薄薄的一层依然维持着缺口原来的大小,但是这层石头靠近山体的一次已经被凿开了一道细细的裂缝,三根两丈长的木头差进裂缝里,木头顶端捆着绳子,随时可以拖拽绳子让这三根木头将那一层石头撬开,拓宽出口,向下泄洪。

    缺口北侧是一个军营,和司马懿预估的一样,大约一千人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