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十七章岁尾

    万历四十七年(1619)岁尾。

    家家户户准备着过冬的食物,肃州城大街小巷人声鼎沸,曾经肃宁营浴血厮杀的肃乾门外,一队队戴着粗铁脚镣的囚徒正开垦荒地,说是开垦,实际上是把原有的土路拓宽,拔除两侧树木杂草。

    阿里汉也在囚徒之中,他已没有了往昔桀骜的模样整个人骨瘦如柴,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看守没有给这些‘劳改人员’任何物质上的帮助,囚徒们只能用身体以及单薄的衣衫阻挡寒风。

    食物更是匮乏,没日仅有一餐,还是名为土豆的食物打碎熬成稀粥,里面放一点点盐巴就能当饭吃。

    土豆粥少的可怜,清汤寡水一眼能看到碗里映照的自己,囚徒们暴动过,可怜的他们遭到无情镇压,凡是违抗命令的囚徒,全部被绑在城外木桩上,待到深夜,他们会发出惨嚎以及犬科动物特有的兴奋嚎叫。

    历朝历代的汉人都不曾懦弱过,懦弱的唯有当权者,他们怕失去拥有的一切,做起事来束手束脚,他们的目光局限于眼前利益,只为耕耘自己一亩三分地费劲脑汁,他们担心手下抢夺自己的财富与女人,所以他们要卸去所有不安因素,包括保卫自己的弓盾剑戟通通藏入武库。

    当外敌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当权者仍在担心手下会趁此机会造反。

    这真是一个文明的悲哀。

    王昭答应了阿里汉的要求,留他一条命。代价便

    是阿里汉要用余生恕罪。

    肃州新设劳改营,关押各地遣送来的囚徒,他们无一例外犯了死罪,等待他们的不是麻绳也不是弯弓长刀,而是余生的劳役。没有赦免一说,也没有人权一说。

    他们就是消耗品,在劳改营中接受“劳动改造”直至死亡为止。

    他们是最无私的奉献者,吃的少,穿的少,996工作制令他们生活分外充实,王昭借用他人的一句话讲:“这是福报。”

    李青莲也同样接受劳动改造,不同的是她被安排在合善堂,照顾孩童们的饮食起居,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年幼尚且天真的孩童们斗智斗勇,想尽办法让他们老实上启蒙课。

    对这份安排,李青莲起先很气愤,她还要闯荡江湖,只是渐渐相处下来,她开始喜欢上这份工作,甚至和合善堂的孩童们打成一片。

    和善堂年龄十岁以上的孩童约在80左右,他们不需要李青莲过多管束,甚至不需要别人管束,他们像小大人一样经历了太多,分外珍惜当下,十岁以下有40名左右孩童,他们大多是在肃州那场雪灾后留下的遗孤,仍有很多孩子懵懵懂懂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不要他们了,许多人仍在等家人们来接他们。

    和善堂有专门的阿姨照顾孩子,都是王家退下的老人,帮衬着孩崽子们过日子,李青莲对自己目前的生活非常满意,以至于原本半个月结束的服刑任务一直拖到

    现在。

    “莲姐,莲姐!”

    小不点跑到李青莲身边。

    “怎么啦?”

    李青莲正抱着一个刚刚入睡的幼童,压低声音问。

    “怎么不见阿母来啊,囡囡来的也少了?”

    小不点同样压低声音。

    “她们可能有事吧。” 李青莲安慰道,有一点她没说,徐氏不来很可能跟她有关。

    她没有嫁入豪门飞黄腾达的心思,在与徐氏交谈中毫不掩饰的说出来,可能徐氏觉得眼不见心不烦,干脆就不怎么来合善堂,只是托管家安排合善堂大小事宜。

    同样的,王昭近来也很少踏足合善堂,听他说在准备筹划肃宁营改革,具体怎么个改法,他没说,自己也没问。

    李青莲揉了揉小不点肥嘟嘟的双颊,小孩子特有的婴儿肥,无论高矮除非饿脱相,不然都或多或少有点。

    “你可以找其他孩子玩耍啊。”

    “他们太笨了。”小不点说完露出鄙夷的神态。

    “你这小家伙!”

    李青莲微笑如盛开的莲花。

    ……

    与李青莲相比,王昭过的更为充实。

    自从知道神宗命人征调土司兵增援辽东,王昭便寝食难安。

    白杆兵与戚家军,是明末战力最为强悍的部队,皆在浑河血战中战败。

    秦良玉与戚金皆是一时名将,前者召集石柱三十六寨组成白杆兵无往不利,后者是大名鼎鼎的戚继光继承人,幼年追随戚继光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可二人身处腐朽制度中,根本无法发挥实力,只会被

    猪队友拖垮,事实也确实如此,明朝以文驭武,军队体系中充斥海量不懂战事的文人做指挥官,他们有的骄傲,有的胆怯,有的贪财,有的畏死,有的一身气节,大义凛然。

    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不会打仗,不知战事。仿佛士兵们的命不值钱一样,托付于这样的指挥官手上,明朝百战百败,岂有能胜的道理?

    王柏忠的肃州武人集团面临的便是文人集团的指手画脚,当然指手画脚是其次,更多的是文官们想啃一口拨付给肃州的军费。

    武人集团岂能让这群食古不化的东西得逞,银子从兵部出来从上到下一层层被卡油漂沫,武将不压榨军户自己就要饿死,武人集团为自身利益与文人集团争夺十数年,双方早难以善了。

    王昭结合后世历史,发现陕西一地起义军大多并非吃不上饭的流民而是军户,这也客观反映了当时陕西一地阶级冲突严峻的事实。

    他一方面想保下这两支部队,一方面又怕引起朝廷注意。肃州的实力仅限于陕西地区,出了陕西全国范围内名号还没有辽兵响亮。

    想与两支部队搭上话,就要派遣信任的人去接头,这可是杀头的活。

    朝廷最忌惮的便是武将之间交往过密,尤其是三天两头起义不断的情况下。

    不要以为明朝唯有北面女真横行,明朝南方起义不断,无数吃不上饭的百姓高举反旗,造反不是崇祯年刚有,

    早在万历甚至更久前造反便一个接一个出现了。

    崇祯年只是各路造反的势力连成一片,尾大不掉而已。

    ","downloadAttribute":"1","onlytentHide":"0","preChapterUrl":"/r/553786553/?z=1&ln=10002441_25584_3801_2_380_L4&cm=0000&z=1&is_np=1&purl=https%3A%2F%2F.cmread.%2Fr%2F553786553%&vt=3&ftlType=1&onlytentHide=0","chapterId":"556959910","summaryUrl":".cmread./sns//l/forum/?bookid=553786553","ChapterUrl":"","downloadAttributeByChapters":"1

    你是天才,一秒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