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九十六章 扶苏欲吞天下贤才!被..

    第229章 扶苏欲吞天下贤才!被考懵的宋国士子,

    宋国,汴京。

    秦国开设科举选拔人才的消息,宋国那便也通过各方面打听到了。

    然而宋国朝廷上下却对此嗤之以鼻。

    王宫内阁。

    今日赵构又没有过来上朝,听说昨夜在某位娘娘的宫中荒唐一宿,到现在还没有睡醒过来。

    不过好在大臣们对此都已经习惯了。

    他们和以往一样在内阁里处理政务,维系着整个大宋王国的运转。

    这也是宋国的政治制度的独到之处,君王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权力下放,哪怕君王不管事也自然有大臣来负责。

    简单来说就是君王不自己去作死,国家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内阁外风雪飞舞、寒风呼啸。

    而内阁里烧着耗费无数炭火的地龙,整个内阁都温暖如春,在里面处理政务的大臣们甚至只穿着薄衫。

    在如此温暖的环境之下,不少人都忍不住昏昏欲睡,哈欠连天。

    范仲淹让太监去将窗户开了道缝隙。

    清冷凛冽的寒风涌入内阁,终于驱散了这股闷热之气,让人精神为之一震。

    范仲淹看着手中的一封奏折,皱着眉头说道:“秦国的那位秦太子开设科举,燕云那边有不少士子都跑去参加了。

    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

    不少大臣们已经重新打起了精神。

    听到范仲淹的话后,欧阳修只是微微抬了抬眼皮,然后淡淡地说道:“不过是一群短视之辈罢了,去便去了。”“秦国文风不盛,没有任何基础可言,那位秦太子妄想以此来吸纳人才,但只能是画虎成猫,根本不可能招收的到真正的人才。”

    宋国朝堂上下都对此当笑话看。

    秦国是最近十年内才兴起,兼并了六个诸侯小国后才有现在的秦国。

    但文化底蕴这东西不是想能有就能有的,秦国国内没有教育基础,甚至连官学都没有,怎么可能会有好的读书种子“七九三”?

    现在想一蹴而就举办科考。

    不是笑话又是什么?

    即便从燕云十六州筛选士子读书人,但这些人受到的教育却未必适合秦国国内的国情制度,所以选出来也没用。“我觉得那位秦太子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这次科举没那么简单。”范仲淹摇了摇头,若有所思地道。

    那位秦太子是一等一的聪明人,他觉得似那种人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些。

    王安石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冰冷之色,说道:“不管他想干什么,我大宋必将重新夺回燕云十六州,他现在做的一切都只是无用功罢了!”

    没了唐国支持秦国,宋国对秦国没有半点顾忌,现在只等反攻燕云十六州了。

    范仲淹闻言叹了口气,没说什么。

    他将目光投向窗外肆虐的风雪,心中隐隐有担忧之意。

    几个月的时间很快便过去了。

    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秦国科举大考的日子也到了。

    为了准备这场大秦的第一次科举,扶苏可谓是做足了各种准备。

    不但在短短几个月内修建起数座用于考试的贡院、还让铁鹰军主持考试。

    咸阳近来的天气已经逐渐转暖,但天气依然还有些寒冷冻人,不过所有来参加科考的考生们已经在贡院前等候了。

    因为今日便是科考的日子!

    这次扶苏一共修建了十座贡院,每一座贡院能够容纳五千名考生同时考试。

    虽然来参加考试的人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这次科考的,都需要经过一次审核才能拿到资格。

    这么做是防止那些滥竽充数之辈也想进去考试,光是这一项就刷下了一半人。

    最后真正能参加科考的只有不到四万人,聚集了从秦国各地、燕云十六州各州而来的士子。

    即便如此十座贡院也是建多了。

    但当时扶苏一句话堵住了所有疑问。

    “我大秦日后疆土必将扩张无数!届时孤要容纳天下士子前来参加科考!”“十座贡院又何尝多了?”

    在扶苏这种气魄和胸襟之前,卫鞅他们成功被说服了。

    贡院,龙门前。

    考生需要经过一道红色的朱门方能进入考场,这朱门也被考生们称之为龙门。

    金鳞岂是池中物?

    一跃龙门便化龙!

    等到穿过龙门考完试、榜上有名之后,便真正是风云际会化龙之时!

    在贡院外,一名名铁鹰军士卒负责维持秩序,而黑冰台的侍卫则负责搜查。

    在们冷漠的目光下,众多士子们都有些紧张,但是同时也安心了许多。

    “短短几个月内便修建起如此庞大的贡院,同时让几万考生一起考试……”

    “就连主持秩序的也是军队精锐,看来秦国这次是真的极为重视这次科考啊。”一名正在排队的士子感慨道。

    这名士子身着一身儒袍,看起来年轻俊朗非凡,颇有一番风流气度。

    他的名字叫做寇准,是从燕云十六州那边赶来考试的士子。

    与他同行的还有两人。

    一名是衣着有些寒酸的青衫士子,神色冷厉淡漠;另一人衣着样貌同样不俗,只是看起来很疲惫,不时打着哈欠。听到寇准的话以后,青衫士子平淡地说道:“那位秦太子有容纳天下士子来此共同科举的胸襟,但我不认为他真的可以做得到。”

    “秦国武风盛于文风,教育制度不改革,永远也出不了真正的人才。”寇准闻言向他笑问道:“富兄,那你为何愿意来此考试?”

    “如今燕云归秦,我不来此考试还能去哪里,你以为我与你们一样么?”青衫士子瞥了他一眼,淡淡说道。

    他们几人刚好住在一个客栈,是这几日刚刚相识的。

    这青衫士子叫富弼,燕云武州人士。

    寇准是云州的寇氏大族子弟。

    而旁边那个一脸困意的年轻人叫做沈括,同样是云州大族子弟。

    三个出身差距巨大的人在这里相遇。

    富弼家境贫寒,但天资出众,是他那边的乡试第一名,本来今年要去汴京参加会试的。

    但因为这次的战事,所以他只能来咸阳这边参加秦国科考。

    而寇准是听说了扶苏的贤名,不听家族的劝阻,执意过来参加考试。

    另外一个沈括则是奔着冶造局去的。

    沈括非常喜欢机关术以及一些奇淫巧技,他听说秦国冶造局有墨家巨子在,而通过考试有可能进入冶造局后,便跑过来参加这次科举了。

    “唉,早知道昨晚就不看书看那么晚了,要是通不过考试怎么办?”

    沈括忧心仲仲地说道。

    他昨晚看书看太晚导致都没休息好。

    寇准闻言笑着开口安慰道:“考试有三天时间,先休息也无妨。”

    “好了,祝富兄和沈兄共同中榜,届时我们在王宫大殿相见!”

    寇准大笑着说道,然后与他们两人相互勉励了一番,便动身走入龙门。

    卯时过后,这一场考试才真正开始。

    铁鹰军士卒们将装着试卷的试卷袋发给每一名士子,然后在考场周围站着开始监视了起来。

    铁鹰军是何等精锐,用来监考完全大材小用,没有什么能逃出他们的目光。

    寇准拿到试卷后,迫不及待地先打开乙卷看了起来,其他很多考生都和他差不多的举动。

    甲乙卷的消息早就传开了。

    所有人都听说了乙卷乃是扶苏亲自所拟定的试卷,因此大多士子们都想先看看这份乙卷到底是怎样的。

    然而当他们看完上面的题目之后。

    一个个都是目瞪口呆!

    “这就是那位太子殿下出的题?!”寇准瞪大眼睛,后悔选择乙卷了。

    因为他感觉这份乙卷的第一题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会试考场内那些考子,原本因为“秦太子亲自草拟考题”这个噱头而选择了乙卷,结果第题就给了他们迎面一记重击纵使是那些来自燕云之地,对这次考试饱含信心的原宋国士子,亦被这一重击击地眼冒金星。

    这都是什么莫名其妙的题目?

    和他们学的不一样啊!

    而且第一题都这样了后面的还得了?

    于是乎,一小部分考子悄悄将乙卷放回了纸袋,并抽出甲卷继续答题。

    当然也有些不信邪的考子出于性格的倔强,硬着头皮继续答题。

    就比如富弼。

    不得不说,富弼的才智确实没啥可说的,哪怕是首次遇到这种陌生的题目,他在经过一番仔细的思考后,亦推断出了“那名云游僧乃是窃贼”的真相,然后将答案以及推断依据写在纸上。

    但是写完后他才幡然醒悟,他又不考刑司,答这个做什么?

    不过即便如此,富弼还是将目光投向了接下来的题目,因为他天生是不服输的性子,越是难题他越想征服。

    于是他看了一会儿题目后他便刷刷地开始写了起来。

    而沈括也看了乙卷,被上面《工冶》方面的题目所吸引了,非常感兴趣。

    考试一连持续三日的时间。

    这三日时间对于众多考子而言都可谓是煎熬。

    甲乙两份答卷,大部分考子们虽然很想答扶苏所出的那一份乙卷,但是奈何乙卷实在是太难了,所以他们不得不选择甲卷。

    但是仍有自诩心思聪颖、倔强者,在答完甲卷之后,并没有急着交卷。

    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乙卷上面,想要尝试着挑战那些题目。

    这样的士子,还不在少数。

    以至于三日之后,有不少士子在交卷时都挂着黑眼圈,双目发直,嘴里喃喃念叨着“九两十三钱”、“凶手是某某”之类的话,像是魔怔了一般。

    寇准和富弼两人考完各自交卷后,也先后出了龙门。

    两人照面,见到对方脸上挂着的黑眼圈,彼此都是一愣。

    然后寇准便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我就知道,以你的个性肯定是要挑战一番的,甲乙两卷都做了?”寇准忍住笑说道。

    富弼感觉脸上有些挂不住,撇了撇嘴后说道:“都做了,你不也是一样么?”

    他不用猜就知道寇准也做了两份卷。

    因为两人都是那种不服输但性格。“好好好,咱们来对对答案0……”

    寇准笑着说道,拉着富弼跑到茶楼去找个位置对答案了。

    本来富弼是不怎么愿意去茶楼那种地方的,但寇准说请客后,他也就没拒绝。“不等沈括了?”

    在走之前,富弼看了一眼考场后皱眉向寇准问道。

    现在沈括还在里面考试,他们三人的关系还算不错,他觉得不等沈括出来就走有些不好。

    寇准闻言笑着说道:“不必等他,他待会会来找我们的,我们先去对对答案就是,走吧走吧!”听到寇准的话后,富弼最好点点头,然后跟着他一起前往茶楼。

    不只是他们,事实上其余考子此时也都各自聚拢在一起探讨问题。

    因为甲卷没什么可讨论的,无非就是一些换汤不换药的陈年老题。

    但扶苏所草拟的那份乙卷却是不得了,不知有多少自诩才学过人、聪颖无二的考子想破头都想不出来,最终为了仕途着想,只能违心地改答甲卷。

    只不过,在考场上知难而退选择甲卷答题,却丝毫不影响这些士子们在场外探讨那份乙卷的热情。

    以至于到最后就连咸阳的百姓和官员都对这份乙卷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甚至于有些官员亦聚起一起探讨。

    在此期间,也发生了许多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事。

    比如说某个掌管刑司的大臣在看到乙卷上(云游僧)的那题后,便惊呼道:这县令大才,足可以顶替我的职位!

    而管理国库的官员们在看到数算类的某一买卖大题后,亦在目瞪口呆之余,苦笑地表示他们就是愚者之一。

    明明是掌管国家钱袋子的官员,却未曾考虑利益最大化,连这种市井商贾都知晓的问题都答不出来。

    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

    对此,咸阳的百姓颇有兴趣、用看热闹的心态看待这件事,将这件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固然,连饱读诗书的士子与朝廷官员都答不上来的乙卷,百姓们自然也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去看热闹。

    咱们这些百姓答不上来,可你们这些学子甚至朝廷官员不也一样答不上来么?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咱们太子殿下才是最聪明的那个人啊,出的题目难倒了无数官员士子!

    燕云那边的原宋国士子们不是自诩聪明么,怎么也被难住了?

    但是百姓们对此感到高兴,那些参加会试的考子就不这么认为了。

    他们原以为是自己的才智不足才想不出答案,没想到在会试后与同伴集思广益的探讨会上,他们仍旧无法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

    这只能说明一件事。

    那就是这次会试的乙卷难度偏高,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偏高!

    这样的话那么他们岂不是都要落榜?

    于是乎那些坚持答题乙卷的燕云士子、秦国考子们,联合起来到王宫大门前进行抗议。

    这让负责维持王宫秩序的章邯头疼不已,最终只能去请负责主持这次科考的张仪出面解释。

    因为其他国家的会试,评分标准大致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两类,所谓的分数,其实批卷官的主观占到极大的比重。

    打个比方说,一篇士子的文章,倘若那名士子的字体或者遣1.8词用语让批卷官不爽,后者总能在文章中找到一些漏洞,判你一个低分。

    正因为这样,某些聪颖或者狡猾的考子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即颂德国家、颂德君王,颂德朝廷。

    说白了就是一个劲地拍马屁。

    遇到这种文章,批卷官就不好随意扣分了一一人家颂德国家、颂德君王,明摆着是个忠孝之人。

    你给一个低分,你还想不想混了?

    然而,这就导致会试场上的文章十篇有九篇是毫无营养的马屁文,长此以往,这是不利于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的。

    不过话说回来,也并非是所有的考子都热衷于拍马奉承,此番考生中有不少燕云士子,所以含金量还是比较高的。

    但归根到底,批卷官在批卷时的主观性,这是很大的一个因素。

    扶苏吸纳了这些教训,才搞出一个评分制度,他的这份乙卷,清清楚楚地制定了评分标准。

    不能说取缔了批卷官的主观性,至少将这方面因素减到了最低,可以说是相对地做到了公平。

    评分标准一目了然,而且甲卷一个榜,乙卷一个榜,彼此间的成绩差异并无任何关联。

    张仪代表礼部出面正式做出解释后,那些抗议的学子们纷纷心满意足地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甲卷的学子成绩影响到他们这些乙卷的学子。

    毕竟今年的会试明显是甲卷简单而乙卷难度偏高,倘若混在一起评定成绩,那他们这些选择答题乙卷的学子,不知要被甲卷学子甩到几条街后。

    这无疑是是非常不公平的。

    而如今王宫那边布告了这件事,他们满意地回去了,静静地等待公布成绩。

    而谁也不知道的是,甲乙双榜的成绩在发出来之前,就已经率先呈到御书房,让扶苏先行过。

    (五千字大章,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