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7、九年前事件,这就是咱大孙!

    朱元璋背着手踱步在奉安殿,神色凝重,又带着几分害怕。

    这天下的事,还没让朱老爷子害怕过的,唯独孙子这件事!

    “让他进来!”

    良久后,朱元璋咬牙对外喊道。

    不一会儿,一名年近五旬的汉子走进大殿,匍匐跪在朱元璋面前。

    “草民,叩见皇爷!”

    朱元璋拂袖:“起来吧。”

    “九年了,你也老了。”

    朱元璋感慨一句,随后面色一凛:“和咱说说,九年前钟山帝陵究竟发生什么事!”

    这名汉子叫赵九,在元末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才二十岁,一直是朱元璋的亲兵。

    九年前钟山帝陵事件发生,朱元璋杀了二千余人,唯独放过了他,也幸好放过了他!

    赵九惶恐道:“皇爷,当年之事,草民不敢一句撒谎!”

    “真的,棺材真的莫名其妙打开,然后太孙的尸首便不翼而飞!”

    “那夜大雨,我命人去寻,泥泞地上确实发现许多脚印,那脚印不属于大人的。”

    当时御林军也是这么告诉朱元璋的,朱元璋觉得他们是为了逃避太孙尸首被盗的责任,所以联合起来欺骗他!

    所以他才愤怒的将人全都砍了。

    但现在,朱元璋却踟躇了。

    朱元璋沉默片刻,犀利的盯住赵九:“以你之见,究竟发生了什么?”

    赵九咬牙道:“要么,闹鬼!但咱杀了这么多人,咱不信鬼魂。”

    “要么,就是太孙复活了!”

    他不敢用‘太孙没死’四个字,因为当时宣布朱雄煐死亡的是朱元璋,是朝廷。

    他这么说,就意味着朱元璋的失责。

    所以他才说‘太孙复活’四个字。

    朱元璋身子微微一颤。

    当初他也是这么告诉咱的,咱不信,现在,朱元璋却开始有些信了。

    他无力的挥挥手,道:“你下去吧。”

    人死了,还他娘的能复活?

    这是上天对我老朱家的恩德吗?

    朱元璋眼神有些迷惘,渐渐的,那虎目开始坚韧起来!

    那一定是我大明的嫡长孙!

    朱元璋不认为有人敢欺骗他,从钟山脚下的老农,到现在这个跟着他几十年的亲兵。

    他们都不会骗朱元璋!

    他也试图想过,这会不会是某些人的阴谋,他让锦衣卫去查过,得出的结论是……干净!

    朱怀这九年来,没有和任何权贵有过交集,他的身份空白又干净!

    不会有人利用朱怀的身份做文章!

    天下也不可能这么多巧合的事!

    唯一的解释,就是那娃……真是咱老朱家的血脉!

    朱元璋缓缓走到案牍前,手持狼毫,开始焦墨挥笔:兹有太孙朱雄煐,九年前未亡,被咱藏于……今赐封朱雄煐为大明吴王……

    吴,大明洪武皇帝登基之前的国号。对于大明王朝,甚至整个朱氏家族,有着莫大的含义。

    于大明诸王中,最为显贵!

    朱元璋盖章完毕后,便道:“来……”

    话刚说到一半,他又顿住了。

    沉默了片刻,他又默默的将案牍上的圣旨藏了起来,眼神复杂不已。

    他想起了另一个皇孙——朱允炆。

    雄煐在外九年,从没接触过任何高官显贵,如果贸然将其接回来,只会让他陷入尴尬之地。

    若他能控住这些文人大儒还行,若是手段不够,真回到皇宫未必是好事。

    “来人!去将刘三吾给咱叫来!”

    朱元璋换了语气,对外呼喊道。

    不一会儿,翰林院学士刘三吾便匆忙走来,弯腰行礼:“微臣见过吾皇万岁。”

    刘三吾是专门负责教授朱允炆学问的老师,此时皇帝召唤他,他以为老爷子要视察朱允炆的功课。

    朱元璋盯了他一会儿,张口道:“咱的许多子孙,从以往到现在都是你负责教授,你认为教的这些人中,谁最令你满意?”

    刘三吾愣了愣。

    老爷子这是什么意思?

    太子爷刚薨,老爷子这不是要找继承人了吧?

    刘三吾心里直打鼓,不过作为一个文人,他气节还是有的。

    他不像黄子澄和齐泰之流,要是他们来了,一定不假思索的说是朱允炆!

    刘三吾认真想了很久,才道:“回皇上,老夫教授学问到现在,要说最有智慧,一点就透的,当是已故皇太孙朱雄煐!”

    朱雄煐的智慧,令刘三吾都望尘莫及。

    犹记得最后一次教太孙学问,两人讨论到元朝灭亡原因的时候,朱雄煐语出惊人的给出了元亡于暴政也!

    这句话,在他们这些儒生眼中来看,再寻常不过,因为他们读了很多史,满腹经纶。

    可那时候太孙才八岁!能如此知微见著,这怎么能不令刘三吾印象深刻?

    虽然太孙薨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刘三吾心中的印象!

    刘三吾缅怀一番,便继续道:“余下的,便是太孙朱允炆为其中佼佼者,不过……”

    朱元璋道:“但说无妨,咱还没老糊涂到听不得话的时候。”

    刘三吾点头道:“太孙朱允炆有时过于死板,太过于读死书。”

    简单点,没主见,刻板。

    这话刘三吾当然不敢在朱元璋面前直白的说。

    朱元璋点点头,道:“咱知道了,你明天去秦淮河乌衣巷第三家,陪咱去见个人,给咱试试他的学问和礼仪!”

    “此事你保密,任何人毋要提起。”

    刘三吾忙不迭点头:“遵旨!”

    朱元璋摆手:“下去吧。”

    ……

    朱怀坐在书房内,他在沉思。

    若是食盐都制好了,究竟还要不要继续卖给转运司。

    如果卖给民间商贾,那么他们会不会坐地起价,将应天府的盐价市场给扰乱。

    如果应天府盐价紊乱,朝廷追究责任,首当其冲便会查出自己。

    不行!

    还是要卖给转运司!

    可是上次和转运司起了冲突,老黄头又将对方给狠狠训斥了一顿。

    老黄头和对方不是交叉衙门,朱怀不能事事指望老黄头来摆平。

    这一个下午,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和转运司衙门周旋,最后也想好了一套说辞。

    搁下笔,朱怀又在思考他的人脉。

    下三流的人他认识许多,可诸如读书人之类的,他却不认识几个。

    现在想在应天立足,攀附发展壮大关系,甚至说是造反登基,都需要‘势’,结交文人无疑是最捷径的借‘势’!

    有了帝王智慧之后,朱怀看问题都会高屋建瓴,不会一味的觉得儒生不好,也不会一味的信任儒生。

    现在他思考问题,总会在‘权衡’、‘驾驭’上去琢磨,换句话说,朱怀的格局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