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79、关于报社的想法!

    “报!报!报!”

    “大明的商船此时在马六甲停船!”

    一则重磅消息顿时让盘桓在吕宋岛屿的海盗议事堂内炸开了锅。

    陈三麻和王光国两人眯着眼,相互对望了一眼。

    周围一群汉子眼中则露出无限的贪婪。

    这段时间他们没有去小打小闹,也没有去抢劫交趾港过往的商船。

    三佛齐和吕宋朝廷曾多次派人来,希望他们下海抢劫,但都被拒绝了。

    倒不是惧怕了大明海军。

    他们在谋划一次大的抢劫行动!

    就是在等着大明从西洋诸国回来的这一艘最大的船队!

    只要成功的将大明的这一支船队给抢了,今年一年内,他们都不需要冒着风险下海抢劫!

    “大哥!”

    “大哥!”

    堂内的汉子们一个个兴奋的张牙舞爪。

    王光国和陈三麻蠢蠢欲动。

    只是一名军师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大明的海军战斗力依旧成谜,如果我们贸然去触怒大明,恐怕……”

    这名军师话还没说完,下面一群汉子便举刀猖獗大叫。

    “你是广州府秀才!你是大明的内奸!”

    “这小子在上次出海抢劫的时候,就带着船队先跑了!”

    “杀了他!”

    那名军师不敢继续说话,只是脸色依旧带着深深的担忧。

    明军陡然在海域上剿了一次匪,看起来战斗力十足,可大明为何要对几个不痛不痒的西方人船队实施打击?

    这不会不会是在麻痹大意?

    大明的海军战斗力究竟多强,没人见识过,虽然今天他们打了一场战斗,看起来战斗力威慑力很强,但也并不是不可击败。

    怕就怕大明是欲擒故纵,故意示弱。

    这群人被冲昏了头脑,胆大包天的准备抢大明下西洋舰队。

    后果会如何,他心里实在没底。

    ……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应天城。

    眨眼已到上元节。

    恰日子算,郑和的舰队应当快要进入大明海域。

    在郑和派先头部队回明之后,朱怀就八百里加急给交趾海军再次送了一封信过去。

    利用郑和舰队,全歼王、陈海盗集团。

    他既然用了吴桢,就绝对相信吴桢在南海的决策,自己只是下达命令,从不会给吴桢部署怎么打,如何打。

    术业有专攻。

    上元节这三天,大明再次开启百官休沐的状态。

    入夜之后,街肆茶楼上随处能见到一些文官齐聚。

    酒会上隐约能听到他们传关于‘内阁’两个字的说法。

    自洪武二十六年开始,‘内阁’和‘新政’就被吵的沸沸扬扬。

    不过文官们相对来说,对‘内阁’探讨的程度更高。

    毕竟这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无论内阁还是新政,都是朝廷想让下面人知道的,如今放着他们讨论,也在朱元璋和朱怀祖孙两的算计之中。

    街道上灯火璀璨,一老一少此时正坐在一处炸铜锤的路边摊吃着铜锤(油炸汤圆)。

    犹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朱怀正提刀去杀文伯鳍,转眼已经过去一年了。

    “老哥儿。”

    朱元璋哈着白气,龇牙咧嘴的吃着发烫的汤圆。

    那小摊贩笑着道:“咋啦?”

    朱元璋漫不经心的问道:“有没有听说朝廷的‘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这些东西,文官们不上心,但下面百姓可是十分上心的。

    那小摊贩的老头激动的道:“这位老哥也听说了?现在乡里乡村茶余饭后谈的最多的便是这‘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这怎能没听说过?”

    朱怀不动声色的问道:“那老爷爷您觉得这政策可以嘛?于百姓有利么?”

    “当然!咱都巴不得朝廷赶快确定下来呐!”

    “这以后若是不收丁银,咱得感谢老朱家八辈祖宗!”

    朱元璋:“……”

    朱怀:“……”

    爷孙下意识的默契抽了抽面颊。

    什么叫感谢八辈祖宗?听着咋这么像骂人的话咧?

    那老头嘴笨,挠挠头,笑着道:“反正指定是要谢朝廷的!”

    “这可是仁政呐!”

    朱元璋微笑着看着朱怀,“呵!呼声还挺大!”

    老爷子说的漫不经心,但能从语气里面听出来,老人家很骄傲,很自豪。

    只是这新政要执行起来难度确实很大,现在只是在试探阶段,它不比内阁。

    内阁想要组建,几乎没有任何困难而言。

    可这新政,绝不会那么容易。

    祖孙二人吃了铜锤之后,便起身离去。

    朱元璋背着手,对朱怀道:“有了民间的呼声,新政就有一个好的借口了。”

    “民间大义,不容置喙啊!”

    老爷子笑了笑,又道:“这件事,咱建议你找刘三吾和方孝孺好好商议商议,他们既然支持新增,那就得让他们出点力量。”

    0

    朱怀有些好奇,道:“他们左右不过只是大儒,怎么出力?”

    朱元璋摇头:“他们和孔讷,在文人心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让他们写一篇文章或者思想,将民间对新政的想法,都写出来。”

    “先要让更多的文人们知道新政,认同新政,大势所趋之下,事情就好办多了。”

    朱怀沉默片刻,点头道:“看来孙儿还是小看了这些大儒的思想上的力量啊。”

    朱元璋笑道:“不然为啥这些文人为啥都争相博出名?一种思想被广泛接受不容易。”

    “你可知道你的道德经新解被文人广泛采纳,刘三吾出了多少力?用了多少时间?”

    因为通讯不发达,在古代很多思想传播的速度都很慢。

    朱怀突发奇想,道:“皇爷爷,你说如果创建报社如何?”

    “啥?”

    朱元璋好奇的看着朱怀。

    朱怀道:“就是官方和民间,刊发出各种时事政治或者热点新鲜事,让更多的学子们参与到朝政或者监督中来。”

    “一来可以监督地方官和士绅,二来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三来我们也能用报社调控渔轮。”

    朱元璋认真思考片刻,笑着道:“不可取。”

    “为啥?”

    朱元璋解释道:“初衷是好的,但最难的一关就是,这种报社不会立足长远,其中一个监督地方官和士绅,就注定会让你口中所谓的报社在大明夭折。”

    朱怀一愣,反应过来之后,有些沮丧。

    朱元璋笑着道:“不过你这初衷是好的,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嘛!”

    “这件事咱以后可以慢慢去商量,也未必就没有折衷的办法。”

    朱怀点点头:“嗯。”

    上元节的应天城热闹非凡,朱怀搀着朱元璋漫步在繁华的街肆中。

    可是活生生的繁华世界,终究比不得书上画上的世界。书上画上,你可以抹去你不需要的一切,而现实的世界中就不可以,任何时候穷人还是有的。

    爷孙两偶尔会路过一两条漆黑的巷道,那里依旧会蜷缩着一群人,是乞索儿、是流民,是无家可归的百姓。

    繁华的应天城尚且如此,流民严重的山西、肃州等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