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19章 总动员(3)

    直升机直升机,重中之重是直升机,最有效的救援工具是直升机,华夏最紧缺的也是直升机。

    姚远上初中的时候听老师说过一个坊间说法——当时华夏拥有商用直升机驾驶执照的人不超过十个人。

    也就是说,除了部队的飞行员,能够开直升机的人极少极少,也侧面反映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华夏民间几乎没有直升机。

    而同时期的美国,军队装备了五千多架各种直升机,民间的直升机数量也有好几千……

    美国佬如果是成年的强壮的男子,华夏就是连爬行都爬不顺利的婴孩。

    只是把直升机买到手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调动瑞士超级航空公司的安-124机队前往世界各地装载直升机,为此,瑞士超级航空公司的总裁豪尔梅斯基放下了手上所有的工作,亲自负责这个时间。

    瑞士超级航空公司的安-124机队是世界上业务最繁忙的大型运输机队,没有之一。因为世界上能够执行商用运输的大型运输机只有安-124这一款,独特的鲸吞式机头设计使得安-124可以运载直升机等大件物品,而除此之外具备这种能力的只有美国的c-17和c-5两种战略运输机,但是这些都是军用的,不会出现在民间航空运输市场。

    换言之,在苏联解体之前,民用航空运输市场里是没有这样一种能够运载大型物件的运输机的。【1】

    【6】

    【6】

    【小】

    【说】

    可想而知瑞士超级航空公司安-124机队的生意有多大,这几年以来几乎都是满负荷运转,从而带来了极大的后勤保障压力,瑞士超级航空公司不得不向安东列夫飞机厂下达订单订购更多的备件,为此还得先向他们注资帮助他们恢复生产,并且向安东诺夫设计局发出了研制改进型安-124大型运输机的合约。

    鲁森在乌克兰一共买了36架安-124大型运输机,其中12架飞回了国内,加入了新北航,成为了新北航的全货机队的绝对主力,另外有6架给了华夏联合银行航空租赁金融公司。

    瑞士超级航空公司拥有其余的18架,数量不算少,但供不应求,完全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型物件运输需求,订单排队到一年后,所以豪尔梅斯基早早就请示了姚远,想要下单采购更多的安-125。

    姚远答应得很爽快,甚至给豪尔梅斯基提了一个要求——争取在五年之内采购五十架。

    这意味着安东列夫飞机厂一年要生产十架,这意味着安东列夫飞机厂要重回巅峰时期,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豪尔梅斯基把所有的订单都往后推了,把所有能飞的安-124调动起来飞赴各地装载采购到的直升机,在最短的时间内办好各种手续直飞华夏武汉,卸货之后继续执行下一次运输任务。

    姚远把国内能用的安-124调动起来全部派出去运直升机,因为空军需要几架长期处于战备状态的大型运输机,没有办法腾出来。

    这个时候他就深切感受到了缺乏足够空中运输力量的为难之处了。他要是有上百架重型货机,要不了一个月就能把在国外买的直升机全部运回来。

    姚远不得不决定让米-17这一类加装了副油箱能够飞行1000公里以上中大型直升机自行转场飞回国。

    鲁森在土库曼斯坦采购的50架米-24全部完成了交割,春风科学院派出工程师和哈飞厂的技术人员们组成技术团队飞往阿什哈巴德对这些直升机进行检查和增加临时副油箱,让这些直升机的最大转场距离达到1500公里,因为米-24在标准载油的情况下,最大航程达到了1000公里。

    经过紧急改装之后,这批米-24只需要转场两次就能进入我国的克拉玛依地区,到了那里一切就都好说了。

    和直升机全球购同时进行的是机组人员全球招聘,开出的薪资待遇非常优厚,而且时间灵活,以至于吸引了大量的原苏军直升机的飞行员、地勤保障人员等,苏联解体后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顿,卢布大幅贬值带来的影响击穿了他们的生活物资底线,别说好待遇,但凡能开出一份工资的工作他们都是会抓紧的。

    大量的这些人涌入欧洲国家,但是市场是消化不了那么多人的,唯一能和美国抗衡的是苏联,可想而知苏联鼎盛时期装备了多少直升机,与之对应的就是庞大的机组队伍。

    一些原苏军飞行员实在是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去当了雇佣兵,用命来换钱。

    鲁森这边一开价,立即有上千人规模的机组人员蜂拥而至,光是飞行员就有三四百人,按照两人为一组来算,可以满足150-200架直升机的使用需求了。

    有专业的团队测试应聘者的实力,合格者立即当场办手续收拾行李立即出发,招一批放一批回国,争分夺秒,而且是预发一个月工资,先拿钱再干活,最厚道的雇主了。

    十天之后,武汉某处接近废弃的机场迎来了一支工程队,是百年建筑旗下的施工队,数十台工程机械、上百辆土方车和数百人,到位之后扎营和施工同时进行。

    和工程队一起开进废弃机场的还有机场设计这块的技术人员,他们现场勘测现场拿出图纸,工程队根据他们的要求进行施工。

    这处接近废弃的机场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改造成可以容纳一百架各式飞机的机场,包括运输机、直升机。

    首要问题是防洪。

    姚远警告他们,如果发生特大洪水,武汉将会是重灾区,这处机场的位置适合不适合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救援机场,需要进行慎重考虑,一定要把情况想到最坏。

    因此,技术人员里有水利专家、气象专家、地质专家和防洪抗灾经验丰富的人士,通过航空测绘、地面测绘等方式对这个机场的位置进行了全盘的考虑,一致认为就算是整个武汉城被淹没了,这里也不会遭水泡,认为只要做好排水措施,机场是可以确保无忧的。

    工程队立即按照这些要求来施工,一边加强排水措施,另一边着对机场进行紧急的清理和临时性的改扩建。

    是没有办法新修跑道的,固定翼飞机只能使用那条长度为2800米的跑道,但是可以通过扩宽飞行区增加起降区域来容纳更多的直升机,甚至不浇筑水泥地面的话,使用钢板拼接也能在地面上拼接出平整的场地。

    主要是直升机的起降。

    在姚远心里,这个机场的位置不是最好的,因为不是几个重灾区的中心区域,对搜索救援工作是要产生一些影响的,但是华夏当前的机场建设太落后了,全国就那么点机场,民用的更少。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选择并不多。

    不过很显然,他不是白白准备的。

    工程队开进废弃机场做让这座机场恢复运行能力的工作时,万泉贵亲率一支特殊的工程队开进了宜昌城区东边一个叫做朱家湾的地方,这里是山里的村庄,安安静静与世无争的样子。

    庞大的车队沿着新建起来不久的硬底化山路一直开到了山顶。好奇的村民跟着跑到山顶上看。

    之前修路的时候村民们欢喜得不得了,交通方便了很多,以前到市里骑自行车要两个小时,走路的话起码半天,现在方便多了,长度为15公里的水泥路一直通往市区。

    朱家湾和市区的直线距离不过8公里。

    万泉贵跳下车,示意爆发人员上前,经过一番部署,一阵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后,山顶的凸出部分被砸塌了,挖掘机、推土机齐齐上阵开始平整场地。

    仅仅三天的时间,山顶被夷为平地了,面积足足有300亩地,紧接着,压路机开始上,对地面进行反复碾压,以求达到可以停放车辆、直升机、堆积物资等要求。

    同时做了防雨防水等措施,即便是遇上大暴雨,也可以确保这300亩地范围内不受影响。

    这里便是规划中的数十个野外大型综合营地之一,也是用于支撑宜昌城区的骨干救援基地。

    场地平整好了之后,一种奇奇怪怪的车辆就开了过来,既不像是货车也不是像是工程车,平板上好像叠着几张平板。

    等开到预定的地方开始展开之后,村民们大开眼界,这种车后面打在的平板居然可以张开成一个长宽约7米的正方形平板,然后放在地面上,就这样一辆接着一辆过来,正方形平板拼接了起来,很快就形成了一个面积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平整的坚固的场地。

    原来这是一种野战机场快速部署车,是方向机械研制的用于在野外进行紧急铺设起降场的特种车辆。

    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反复使用的钢制跑道铺设车,通过紧急铺设并且牢牢固定在地面上,可以紧急降落100吨级的飞机。

    现在是这款特种车辆第一次投入实战,用于铺设野外营地、野外机场的直升机起降场,这样一来,哪怕是满载的米-26巨型直升机,也可以在部署有这种移动式起降场上进行降落了。

    机场不够用怎么办,这就是姚远想出来的办法。

    创意是他提供的,方向机械根据他的思路来进行研制。姚远没有考虑过这种特种车辆平时能不能派上用场,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这次抗洪抢险而研制的应急车辆。

    万泉贵带领的这支分队只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百年建筑所属的有许多支各种工程分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各个地方做着不同的准备工作。

    没有人知道同样的时间里有这么多目标一致的动作,信息闭塞,资讯传播速度慢,许多地方政府只知道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事,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外地客商来投资建厂什么的,没有人会往抗洪救灾这块想。

    事实上又有谁知道两个月后华夏人民要遭受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呢?许多人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了,遇到过的最大的洪水也不过是淹过了堤坝一些而已,怎么可能会出现淹没整个城市的特大洪水呢?

    普通老百姓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自然灾难,但是体制内的专业人士、有识之士却很早之前就有了这样的担心。

    许多著名的水利专家在三四十年前就提议修建三峡大坝,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预防长江中下游流域遭受特大洪水的袭击,把五十年一遇的洪水提到百年一遇。

    三峡大坝存在很多争议,一直到1994年才正式动工,可惜的是,在完成修建之前,特大洪水就来了。98年特大洪水击碎了所有对三峡大坝的置疑,坚定了人们修建三峡大坝的决心。

    这座大坝就在宜昌上游不远处。

    现在说什么都没意义了,姚远自知自己是影响不了这种关系重大的民生工程的进展,他只能凡事都按照最好的打算来计划。

    朱家湾这个综合救援营地建成之后,既是临时安置地,也是救援基地,同时也是救灾物资中心。当前的300亩地是不太够用的,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万泉贵要盯在这里,把综合救援营地的面积逐步进行扩大。

    宜昌城区大部分在长江东岸,是上游洪水下来后首先冲击的方向,朱家湾就是在东岸这个方向,因此,朱家湾综合救援营地大概率是能够支撑宜昌城区唯一的救援营地了,其他几处要么距离太远要么无法容纳那么多人。

    姚远认为,距离宜昌100公里的荆州也会是重灾区,因此,朱家湾综合救援营地不但要负责宜昌城区,还要负担一部分荆州的救援责任,来分担其他救援营地的压力,起到骨干救援基地的作用。

    最关键的在于,在朱家湾和宜昌城区之间有一个叫做学塘湾的湖泊,其实就是一个很大的山坳,姚远担心为了减轻下游流域的压力,会在这里泄洪,把洪水引入学塘湾。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疏散的人就太多太多了,因此,必须要附近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规模很大的综合救援营地。

    朱家湾就这么被选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