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18: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318: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而且。

    现在这些年轻人想得多,他们想要名利,想要车房,想要赚钱,赚大钱。

    但。

    殊不知,医生是要有职业道德的。

    不能为了发财而去救人,只有沉淀下来,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李可,作为一名中医,他哪怕已经有了无数成功的病例,但依旧鲜有人愿意这么去冒险用药。

    一旦出错,不仅犯法,更重要的是还会被家属埋怨。

    这些年来,医闹的事件屡禁不止,也逐渐让医生的胆子小了起来。

    但凡是能保守治疗的,绝对不冒险去做,哪怕是冒险,也要和家属三令五申,并且强调签字的后果。

    哪怕是极小的手术,也是要反复数遍才行。

    这。

    就是医学上的退步,无关于中西。

    ……

    此时此刻。

    在屏幕之中,仍然播放着苏晨的回忆。

    这是他,跨越时间,和李可老先生一起,留下来的珍贵画面。

    在许多中医院内。

    空荡的办公室内,诸多老人在哭泣着。

    他们都是老中医。

    甚至,其中许多,都是一起和李可老先生,共事过的,那个时代的医者。

    他们都在回忆着,回忆中,不自觉又是泪流满面。

    他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年,李可先生还年轻,他们也都是充满了朝气的日子,极好极好的日子。

    “咳咳咳!”

    屏幕之中,李可先生忽然咳嗽了起来。

    却只是片刻,便止住了。

    在听见李可老先生的咳“二七七”嗽声,苏晨也是神情紧张了起来。

    此时此刻。

    所有人都知道,李可老先生旧疾缠身,恐怕已经时日无多了。

    “无妨,不必紧张,年纪大了,熬夜难以承受。”

    李可先生笑呵呵的看着苏晨。

    试图让他放松一些,不要那么紧张。

    然而,这话却让苏晨眼中含泪,望着李可老先生,久久无言。

    亥子丑三个时辰是中医认为的最佳睡眠时间,六个小时相当于一年中的冬季,冬主收藏,收藏对生命来说就是归根。

    中医和西医不同,西医之中认为睡眠时间充足,不论夜晚白天,都对身体无害。

    可中医认为,人应该追随天地阴阳,白起夜休。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方能神清气爽,精神百倍。

    李可先生是崇尚这些的,可他却在熬夜。

    看着宁安依旧是一副悲痛的模样,李可哈哈大笑起来。

    “别想那么多,生死有命,我对于死亡倒是看淡了许多。”

    “只是可惜,咱们老祖宗那么多流传的好东西,都没有被人用。”

    “我已经快要入土了,只希望这些重新发现的东西不要失传了。”

    最后一句话,充满了遗憾和惋惜。

    其实李可先生清楚,如若有朝一日,他驾鹤西去,恐怕,再无人敢用此药方行救世人。

    这也是为何他晚年到处奔波,只渴求有人继承衣钵。

    传华夏中医之传承,扬华夏中医之文明!

    奈何,世间只有一个李可。

    就连孙瑞教授,也无法全部继承李可老先生的衣钵。

    此时此刻。

    在孙瑞教授的家中。

    孙瑞教授已经泣不成声,他跪在地上,额头都快要磕烂了。

    桌子上,满是手抄。

    如此之多的手抄,其中有他跟随李可老先生,记录下来的珍贵资料,也有这么多年之中,他自己积攒下来的资料。

    但这些。

    怎能代替已经驾鹤西去的一代宗师名医?

    伴随着那句声音的传去,画面渐渐溃散了,一切就到了这里。

    苏晨朝着那消散的画面行礼。

    眼眸凝重而庄严。

    “现代年轻人生活习惯和盲目饮食都有严重的错误,如今十几岁的孩子都竟然也有心脏病,实属令人心痛。”

    “宁安,你记得,医者最大的作用不是救治,而是预防。”

    “如若能将疾病扼杀,病人便无需承受病魔吞噬之痛苦,亦是无死亡之风险。”

    此时此刻。

    李可老先生的话,仿佛仍然在耳边萦绕。

    那画面,在眼前久久无法散去。

    ……

    历史研究院内。

    那些老人都是大放悲声,如泣如诉一般颤颤巍巍,断断续续的将话说了出来。

    此刻。

    在他们口中所诉说的,都是尘封已久的历史,都是诸多人,所共同缅怀的历史。

    而李可老先生的精神,更是值得这个时代的人,所共同学习和追随!

    “是了,是了,李老治疗的病人基本上都成功了,恢复了健康,那时候在器质性心脏病的领域,中医,是神一样的存在。”

    “因为李老,所以,中医被仰望了。”

    “阳虚者十之**,阴虚者百无一二。”

    “治病用药是治果,养生防病是治因,治病者事倍功半,防病者才能长治久安。先生音容至今历历在目,先生教诲至今不敢忘却。”

    “扶阳大道,依旧记得先生教我们风心病,肺心病的言论,本气先虚,风寒之邪外侵,反复受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最后深附在三阴经的本脏。辨证准确,方可用药,错之一厘,生死之瞬。”

    “先生,这些,我们都没忘!”

    “真寒证,假热证,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上工取气,救其萌芽。”

    诸多老人都是大声的朗诵着藏于他们记忆深处的回忆,那是曾经李老的谆谆教导,纵然年纪相差无几,可是依旧阻挡不住他们对其的敬佩之情。

    哪怕是流派不同,用药手段不同,亦是要称赞一句,李可乃天纵奇才也。

    彼时。

    李可老先生,这座中医院内的大山,轰然崩塌。

    再也无法寻回。

    便是连张仲景三人都是一同朝着那消散的李可先生行礼,万千观众亦是如此。

    李可先生的最后一句话,更是让屏幕之前的万千观众,集体泪崩!

    “我快入土了,死没有什么好怕的,我只怕中医之传承断裂,只求不要失传……”

    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心痛才会说出来的话?

    那时候的李可先生,该是怎样的心酸?

    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没人敢用,明明可以救治无数患者,却无人愿意承担风险。

    这不仅仅是医术的失传,更是祖宗仁义的丢失。

    丢掉的是技术,失去的是文明。

    古代不论救治好坏,都是要感谢大夫的全力之恩,除了宫廷之外,给普通百姓救治哪怕是把人治死了,都会收到一声多谢先生。

    可现在呢?

    人心不古,如何重现中医盛况?

    李可先生就像是上天派来拯救中医的一般,将断绝的传承重新捡了起来。

    可惜。

    如星星一般闪耀的先生,终究是没有星火燎原,只留下了一幅绝美的星空之画,再无人可以模仿。

    “讲真的,如果我真的病重,我希望能有李可先生这样的医生来救治我。”

    “反正都没希望了,被西医放弃了,为何不尝试一把?赌赢了,便重获新生,多一天都是赚的,赌输了,还有更坏的后果吗?”

    本就没命,何来更坏的后果?

    许多观众都是明白这个道理,可偏偏就是有一部分人永远扮演着愚昧的角色。

    过去并非没有这样的人物,只是科技不发达,传播只是小范围而已,更是有义愤填膺的江湖人士行侠仗义。

    今日,一家医院出事,明日全国便知。

    诸多事情累积,人心,也就冷了。

    画面之中,张仲景充满了惋惜和心痛,那是他跨越了千年的知己。

    后世如若人人如此英杰,中医何愁不兴?

    张仲景给了极高的评价,得医圣此言,若是李可先生泉下有知,定然也会含笑九泉了。

    ……

    可今时不同往日,中医的辉煌,也必然不可能重现。

    流传几千年的中医,为何不如西医!

    而此时。

    在看完这一段回忆之后,李时珍也是站出来。

    他侧则身子,眼神极其之凝重。

    现在。

    他已经知道后世之境况,也知道中医的传承,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他仍然没有丝毫不悦。

    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治好病,便是极好的.......

    对于他们来说,医者仁心,又何来高低贵贱之分别?

    正如华佗。

    他便是一名另辟蹊径的医者大家,但,同为医者的张仲景,却没有分毫看不起华佗的意思,而且,他对于华佗的医道见解,更为感兴趣。

    所以,中医和西医,在本质之上,并没有任何区别。

    后世之人,也没有半分过错。

    比起关心中医和西医,谁更厉害,他们关心的是,后世之病症,可否有良药能够医治?

    也因此。

    在思索片刻后,李时珍也是问出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李时珍极为关心,华佗、张仲景二人,也极为关心。

    “后世之大疫如何?是否还会死伤无数?”

    于这乱世之中,张仲景最大的心愿便是治疗瘟疫。

    可每每爆发一处,便是死伤千人,万人!

    如若难以控制,那便屠村。

    手段温和的人会封村,禁止出入。

    手段残忍的便直接虐杀,当场焚烧。

    于百姓而言,瘟疫仅仅只是一个开头,更恐怖的还在后面。

    医疗如此发达的现代文明,我们还会被疫情困住手脚,可想而知,在医疗技术落后、信息传播缓慢的古代,人们势必经常遭受瘟疫的侵袭,且古代一旦爆发瘟疫,就是一场灾难,一场浩劫!

    在华夏古代,大多政权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牢牢地将人民绑在土地上,底层百姓只能靠几分薄田的收成来糊口。

    若是风调雨顺的年头,全家人或许还能填饱肚子,、蝗灾的年景,大多数百姓就吃不上饭了。

    那时候粮食够当年吃的就算富户了,根本别指望能囤余粮。

    没有收成的年景只能去乞讨、逃荒、卖儿卖女了。

    古代有句谚语“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这是劳动人民根据历史事实总结出来的规律,因为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出现之后,百姓就没有了食物。

    为了活命,顾不得尊严体面恶不恶心了。

    一切能吃的不能吃的都往肚子里塞,草根树皮挖没了,就吃老鼠,甚至人吃人。

    灾荒之年,老鼠也没有吃的,只能吃人的尸体。

    本来老鼠就脏,是各种病毒的宿主,还以尸体为食,身上的病毒就更多了,它们穿行在人群生活区的时候,都有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更不要说还有人吃老鼠,还有更恶心的请自行脑补,这样一来,不爆发瘟疫才奇怪了。

    明朝末年就爆发了一场规模相当大的瘟疫。

    起因就是2.6连续四年大旱,颗粒无收、灾民逃窜,以鼠为食,爆发鼠疫,感染者身上会有血疙瘩隆起,口吐鲜血,发病快者几刻钟就能身亡。

    最可怕的是那次鼠疫传染得极快。

    往往一人病发后,全家感染,接触者也难幸免,用十室九空来形容当时的情况是很贴切的。

    瘟疫很快就传到了京城,每日出殡的队伍就挤满了城门,最可悲的是为亲人送行的队伍,回来就会多出几个感染者,甚至直接陪亡者长眠在那块墓地了。

    那场瘟疫也波及了朝廷大员和京城的驻军,搞得人心惶惶,因此也有人将大明朝的灭亡归结于这场声势浩大的鼠疫。

    瘟疫去世者的尸体,必须焚毁,这时也顾不得入土为安的观念了。

    还是要先顾活人,控制瘟疫。

    连死者生前用的器物都要一起销毁,防止病毒传播,那种全家死光的,直接就把房子一起烧毁了,全村死光,就一把火把村子烧了。

    要是情况特别严重,十室九空,又传播风险较大,不排除直接烧村子的情况,这就有些残忍了,即使说是为了更多人的安全。

    古代村落距离的相对较远,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小,向外扩散的几率相对较小。

    若是发现得早、隔离得好,瘟疫在一村一镇,顶多一省就控制住了。

    毕竟像明朝末年那样席卷全国的瘟疫是不常见的。

    也因此。

    张仲景、李时珍,乃至华佗,他们都很关心,现在对于瘟疫,又是如何处理的!.